标识 | 中文名:亚氯酸钠 | 危险货物编号:51046 | ||||||||
| 英文名:sodium chlorite | UN编号:1496 | ||||||||
| 化学式:NaClO2 | 分子量:90.4 | CAS号:7758-19-2 | |||||||
理化性质 | 外观与性状 |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,稍有吸湿性。 | ||||||||
| 熔点(℃) | 190 °C (dec.) | 相对密度(水=1) | 1.28 g/cm3 (20ºC) | 相对密度(空气=1) | / | ||||
沸点、初沸点和沸程(°C) | 112ºC | 饱和蒸气压(kPa) | / | |||||||
| 溶解性 | 易溶于水,水溶性:39 g/100 mL (17 ºC) | ||||||||
毒性及健康危害 | 侵入途径 | 吸入、食入、经皮吸收。 | ||||||||
| 毒性 | LD50: | ||||||||
| 健康危害 | 与酸接触,会散发出极强刺激性和腐蚀性气体,其溶液对皮肤和器官有强烈刺激作用,吞咽会中毒,皮肤接触致命,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,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能对器官造成伤害。 | ||||||||
| 急救方法 | 皮肤接触: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,如有不适感,如有灼伤须就医诊治。眼睛接触:立即提起眼睑,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,严重者就医。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,安置休息并保暖。食入:误服者用水漱口,并送医院诊治。 | ||||||||
燃烧爆炸危险性 | 燃烧性 | / | 燃烧分解物 | / | ||||||
| 闪点(℃) | / | 爆炸上限(v%) | / | ||||||
| 引燃温度(℃) | / | 爆炸下限(v%) | / | ||||||
| 危险特性 | 纯的亚氯酸钠比较稳定,如与有机物混合,受摩擦、冲击时即发生爆炸。与有机物接触会引起燃烧。与硫磺混合会引起爆炸。 | ||||||||
| 储运条件 | 储运条件:储存于阴凉、干燥的仓间内。远离火种、热源。防止阳光直射。注意防潮和雨淋。应与可燃物、酸类隔离储运。运输时避免受潮。泄漏处理:隔离泄漏污染区,应急处理人员戴防毒面具和手套。用水冲洗,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。 | ||||||||
| 灭火方法 | 因有爆炸危险,须远距离使用灭火器灭火,用水雾、干粉、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;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,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,使火势扩散。 |
备注说明:
2017年10月27日,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,亚氯酸钠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。
亚氯酸钠是一种强氧化剂,因此,可以引起正铁血红蛋白血症,溶血,肾衰竭。10-15克的氯酸钠可致死。在使用过程中可发生二氧化氯,经试验土拨鼠在含有45×10-6二氧化氯的空气中数小时可导致死亡。侵入途径主要是吸入和食入,对呼吸器官黏膜和眼睛有刺激作用,生产条件下,主要引起皮炎和湿疹。皮疹多为多形性,奇痒,初起局限于接触部位,以后可蔓延、甚至遍及全身。